教学之窗
招生考试
教研活动
教学管理
名师风采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之窗 > 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转记)
发布日期:2020-10-22        发布人:管理员
本文由《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王陆、李瑶
摘要
无论是教学实践者还是教学研究者,都需要重视课堂中的教学现象,并基于教学现象而深入地理解教学的本质。本研究利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运用视频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归纳推断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学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中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科目和不同学段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共性的教学现象,即都明显缺乏提出批判性问题、创造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支持学生就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后汇报,以及学生缺乏创造性回答等现象,这无疑是未来教学改进的切入点;本研究也发现,无论教师的性别,还是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及学段都会呈现较多的差异性教学现象,如男女教师的教学差异、文科和理科教师的教学差异,以及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教学差异等,利用这些差异性现象改进教师的专业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所发现的共性与差异性的教学现象,为我们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和获取教学规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大数据; 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 教学行为; 教学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作为教与学的重要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细胞,作为教学研究的主要田野,其中的教学现象是我们理解与研究课堂教学活动规律与本质的重要切入点。教学现象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关教学的比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变的外部联系,包括可以观察得到的、看得见的和摸得着的各个方面,是人们认识和把握教学规律时必须研究的对象[1]。尽管教学现象是教育工作者最常见的现象,但是我们对于它的了解还远远不能说是深入的[2]。
教学现象不仅是一个具有高度实践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问题。因为教学现象是以复杂多变的、因情境变化而变化的教学行为为基础的,从而具有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不确定性和历时性等显著特点,因此也给教学现象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针对教学现象的研究还处于一种思辨式的理论性研究阶段的原因之一。
深入研究教学现象不仅对建构教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直观教学现象本身,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真实地认识课堂教学并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够揭示教学的本质[3]。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无论是进入课堂的研究者,还是身处课堂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常常对教学现象缺乏明显的研究意识,对教学现象的观察式研究也不够重视;即使有了研究的意识,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现象,也不知如何去研究;从而导致了当前的教学规律更多的是研究者通过主观臆想或演绎推论得出的,较少是从复杂、多变的教学现象的观察中研究得出的[4]。王策三先生针对上述问题曾经指出:研究者应该从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研究教学现象与探寻教学规律,研究教学现象及教学规律的重点要放在对现实课堂教学现象的研究上,并且必须对教学现象进行系统分析[5]。
研究教学现象既需要拥有能够对其多变性进行客观描述的研究手段,同时也需要能够在零散的、具体的教学现象中发现规律,寻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的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作为大数据的一种类型,由于其大容量、多样性和多维价值等特征而具备了能够对教学现象的特点与类型进行较为客观而全面描述的功能;同时,大数据也改变着人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从而可以支持研究者发现某些传统教育科学方法难以得到的规律和结论[6]。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具备了探寻数据背后的意义和协助研究者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力[7]。
本文针对教学现象的研究现状与难题,利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从教学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中研究课堂教学,发现基于教学现象的教学规律,努力摆脱涂尔干所批判的“主观臆想式的研究”,以课堂为研究田野,以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视角,以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并形成实践性见识(Practical Wisdom)为研究目的,以笔者主持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靠谱COP)为研究环境,试图揭示当前中小学课堂中的教学现象,寻求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为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开展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
1、教学现象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内涵
教学现象是一种活动方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学方法、学生与学习方式、教师与教学目标、学生与教学评价、教师与环境、学生与学习条件等因素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及活动方式。概括地来讲,教学现象就是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等之间的关系[1]。
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具体应用[8],也是构成教学现象的基础要素。课堂教学行为既包括教师、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个性行为及其差异,又包括教师集体、学生集体的共性行为[1]。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双向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由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决定的,反过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强化与重构的作用。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通常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自我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9]。教师只有通过在真实课堂中的积极实践,在行动中不断地随着情境的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在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培育与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教学现象与教学行为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真正把教学现象与教学行为联结起来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体验。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导致了不同的教学现象,教学现象因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性而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课堂教学行为的个体差异及风格作为教学现象,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人文性和特殊性,需要通过多维观察来解释其发生、存在、演进的原因及特点。教师集体性与学生集体性的教学现象表明的是教学活动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最为密切, 是教学现象研究的重点[1]。
2、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与研究
克瑞兹(Kratz)可能是最早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研究者[10]。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教学行为研究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近几年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8]。当前,教学行为研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并且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应用。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中小学一线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都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反思教师教学的不


 
地址: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西路219号
电话:0517-84907602
技术支持:江苏冲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2021006524号-1